Login

020-126-5151imesports@gsyichen.cn

  1. im电竞 > 新闻动态 > 媒体报道

im电竞热点 教育部发《通知》!改变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并非易事学校该如何禁用?
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4-05-16 02:46:10 点击数:

  im电竞热点 教育部发《通知》!改变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并非易事学校该如何禁用?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日益突出,伤害视力、影响学习、网络和游戏取代学业成为主场等问题层出不穷。

  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。

  那么,学校该如何做好手机管理?家长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?随着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,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亟待加强。

  《通知》要求,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。确有需求的,须经家长同意、书面提出申请,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,禁止带入课堂。

  《通知》强调,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,制定具体办法,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、方式、责任人,提供必要保管装置。

  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、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,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。

  《通知》指出,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,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,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。

  《通知》要求,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,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。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,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。

  一位北京家长这样控诉自己上初三的儿子:“孩子自己在屋里的时候,经常把手机夹在书页中佯装学习,一旦我们进屋,他立刻做学习状,很难察觉。直到有一回我无意中撞见,才明白他在跟我耍心眼儿。”

  另一位北京家长也表现出对孩子沉迷于手机的无限担忧。她说,成年人拿着手机还没完没了,小学生更缺乏克制,她的女儿一玩手机就要玩到没电,大好的学习时间在刷屏中白白浪费掉了。

  据《北京日报》2019年报道,绍兴市一些代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,小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了学生校内生活的一种干扰,不但分散了学生注意力,成为视力的“隐性杀手”,还因为缺乏与父母的交流,导致部分孩子在语言、社交等能力上表现出欠缺。

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麦考瑞大学的临床心理学专家、名誉研究员丹妮尔·爱因斯坦(Danielle Einstein)认为,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以及所散播的信息会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,容易造成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上瘾。

  孩子们若过度使用手机,会导致丧失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能力。而且,有迹象表明使用手机会降低学习效率。事实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智能手机的使用,产生了焦虑感甚至演变成抑郁症。

  事实上,早在2018年,教育部、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的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就已明确提出,“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。”

  近期,教育部对这一规定重申,强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,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,回答了学校手机管理工作怎么开展、应该做好哪些事情等问题。为保护学生视力、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、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努力。

  “现在,手机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困扰,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。”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、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张恒柱坦言,“在中小学校,如何加强学生手机管理,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。”

  反对手机进校园者认为,青少年自控能力尚不足,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手机,影响学习、损害视力,甚至接触到暴力、等不良信息。

  而支持手机进校园的家长认为,离开手机,孩子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,没法与家长交流沟通。还有人提出,有的作业就是要求在网上完成提交的,不带手机怎么做?

  怎样才能完美解决?其实,手机进校园之争只是问题的表层,真正的核心是,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、合理使用手机。

 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:要抓好中小学作业、睡眠、手机、读物、体质管理,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、更为多样的资源、更加灵活的方式。

  将手机和作业、睡眠、读物、体质并列,并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关联,可谓见微知著、意义深远。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说:“结合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校园手机管理的重点应当在‘校园之内,课堂之外’。”

  一是管理。我们可以通过家长、学生、教师三方一起制定一个共同的手机管理制度,帮助学生在学校、家庭都能遵守规定,慢慢养成良好习惯。

  当然,只有制度是不够的,学校可以通过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方式,在班集体形成比较优秀的朋辈文化,开展丰富的活动,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,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,这样就有利于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。

  二是诊断。经过管理,一般还是会有些不能遵规守纪的学生,那就需要进行个案诊断,主要诊断“手机对这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?”、“学生没办法放下手机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?”等问题,以便增加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  三是教育。现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简单地用没收、摔手机的方式解决问题,实际上这是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。

  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,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。有些办法可以让孩子慢慢远离手机,如增加户外活动,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等。

  陆云泉认为,家庭是人发育、成长、生存的首要基地,家长应当言传身教,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。履行教育职责,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,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。

 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长海表示,父母应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引导子女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:

  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家长要带领子女明确人生理想和成长方向,指引子女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期望的人生道路,争取未来能够在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自食其力,为社会做贡献,过上美好生活。

  将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放在家庭事务决策的重要位置,细致规划家庭环境布置,积极购置书画、音乐、体育器材、科学实验工具,引导子女养成阅读、艺术、运动、实验、社交等多方面的兴趣。

  冷静思考是否有必要为子女配备手机以及购置怎样的手机等问题,在赋予子女手机使用的权利时与子女约定手机使用时限等具体事项,约定临时上交手机的事由和合理流程。

  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的警句提醒家长要树立忧患意识,在子女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迹象时及时介入,莫以恶小而纵之。

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寒假、暑假期间,很多家长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,放任子女无节制地使用手机,殊不知im电竞官方网站,手机依赖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才能纠正,假期的放纵可能给开学后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严重阻碍。

  家长要充分利用子女年龄尚小、可塑性较强、亲子相处机会较多等有利条件,引导子女养成限时使用手机、非必要不看手机的好习惯;

  在子女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时,利用户外运动、家务劳动、社交活动等分散其注意力,防止子女形成手机依赖;

  “木不钻不透,理不辩不明”,子女不愿意遵守家庭和学校中的手机管理规定、亲子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发生轻微冲突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家长不必惊慌失措,而是要将问题当作教育的契机,学会通过高质量的沟通化解问题,促进子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。

  家长要学会讲故事,联系身边事例帮助子女明白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、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”等人生哲学,联系视力、学业等理解节制使用手机的原因。

  要学会倾听子女的想法,发现子女的想法中存在哪些不足,因势利导地引导子女正视这些不足,转变思想观念。

  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要求子女做到的,家长首先要做到。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手机使用的管理规定,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。

  家长带头遵守规定,主动用阅读、运动等正能量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,不仅能够让子女对手机管理规定心服口服,而且能够为子女树立终身学习、锐意进取的成长榜样,激发子女对家长的崇敬和尊重,督促子女走上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的康庄大道。

  在陆云泉看来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需要动员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调合作,协同育人,从而以良好的学校环境、家庭氛围、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,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栋梁之材。

  据《新京报》报道《教育部禁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 学校:分类管理与疏导加强结合》介绍,我国部分学校关于“中小学生手机”问题已采取分类管理措施。

  作为班主任,她经常和家长沟通,“建议孩子最好不要带手机到校,不过有些特殊情况,比如孩子离家远,家长怕放学回家时联系不到孩子,会允许孩子带手机。”

  如果学生带手机到校,杨冉会让他们上交手机,统一管理,她还买了带锁的箱子,专门用于存放手机,统一保管。

  “一般来说,不建议小学生带手机上学……”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表示,必要时的家长联系、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,一般的电话手表就可以实现。

  在他看来,初中、高中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,但不提倡带功能过多、昂贵的手机,且要加强统一管理。

  据该校校长介绍,学校不允许初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,确实有需要,经家长申请,学校同意可以带非智能手机;

  而对于高中学生,提倡带非智能手机,“如果带智能手机到学校,必须先登记,上课期间手机级集中保管。这些规定都是学生会参与制定的。”说道。

  王殿军强调,让学生带手机并不意味着对手机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,学校要明确规定什么时间可以用手机,什么时间不能用,还应让学生懂得手机的使用场合。

  “学校应该将手机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确告知每位教师、每个学生,然后由教师监督、学生互相监督,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。”


随便看看